厦门高崎站
是一座很有故事的火车站
从建站伊始,先后3次改名
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
厦门高崎站始建于1958年8月,是鹰厦线上的一座四等站。当时的它叫高崎站,这也是它的第一个名字。
“那时候,高崎站可是个大站,是闽南地区主要的货运站!”满头白发的退休职工谢庆高回忆说。当时他是车站的调车员。在他的印象里,当年的闽南地区经济一片空白,民生物资都要靠外省运入,毛竹、木材、石灰石……车站只有三股道,卸车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当时,高崎站往厦门方向,出站后就是9.5‰的上坡道。蒸汽机车牵引力不足,在高崎站需要挂补机,一前一后两台蒸汽机车,鸣响雄浑的汽笛,吐出浓浓的黑烟,一同协力爬上高高的山坡。而高崎站往集美方向,列车一出站便驶上跨海的十里长堤。当年筑路的铁道兵以“移山填海”的精神,把铁路修进了厦门岛,海堤从此成为厦门人的共同记忆。如今,在厦门海堤纪念公园,屹立着由朱德题写的“移山填海”纪念碑。公园里停放的蒸汽机车模型,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提起厦门北站,退休多年的货运员蔡敬慈回忆说,那时候福建省没有高速公路,进出福建省的货物基本靠铁路运输。随着闽南经济的日益繁荣,货场上堆满了磁灶的瓷砖、石狮的服装、晋江的运动鞋、漳州的水果、同安的蔬菜……急等着发往全国各地。
闽南是缺粮地区,每天有上百个粮食车皮从外省到达,厦门北站货场就是闽南粮食交易集市。来来往往的商人拎着现金现场交易,人声鼎沸,热闹无比,这是属于厦门北站的辉煌时刻。2010年4月26日,福厦铁路开通运营。新建的车站原设计名为厦门西站,但与闽南话的发音不和谐。社会各界认为厦门北站更顺耳、更好听、更大气。这样一来,原先鹰厦线上的厦门北站只能给福厦铁路的厦门北站“让路”,再次改回原名——高崎站。
至此,改名的故事还没有结束。2010年底,厦门站开始施工改造。高崎站自2011年春运起替代厦门站始发和终到部分普速旅客列车。旅客熙来攘往,高崎站繁忙起来。
岁月如歌。随着厦门站技改完成,2015年3月13日,客运值班员严欢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目送厦门高崎站始发的最后一趟旅客列车驶离。厦门高崎站告别客运时代,恢复货运站的“本色”。目前,厦门高崎站承担着厦门港进口的原煤、铜精矿的运输任务,继续助力闽、赣两省的经济发展。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铁路发展大潮中,厦门高崎站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当时代召唤时,也曾晶莹闪亮,也曾炫目动人。如今它虽然没有以往热闹,但仍与众多车站一起,继续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加油、助力!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江西记者站(南昌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方腾 张贵锋 李楠 吕长青
编辑:林飞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