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升级 温情不变
——铁路提升装备质量保障旅客便捷出行综述
曾经,车轮与钢轨“哐当”“哐当”的撞击声,伴随游子归乡的漫长旅途;如今,高铁列车飞驰,窗外风景如画,车内温暖如春,不知不觉间,与家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春运70年来,中国铁路以服务人民群众美好出行为己任,不断加快装备升级,全力保障旅客安全便捷出行。列车速度越来越快,时空距离越来越短,旅客“说走就走”的梦想照进现实。
今年春运,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总体目标,统筹车辆装备,增强运力保障,助力春运提质,浓墨重彩描绘“流动中国”新图景,为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从绿皮车到高铁列车,回家的旅途更加快捷
“你还记得那年的绿皮车吗?”春节期间,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勾起了人们对绿皮车的回忆:“这种绿皮车我坐过,很有那个年代的感觉。”“我第一次坐绿皮车是20多年前了,从重庆到西安,坐的是硬座,一直都没有忘记。”……
几十年前,蒸汽机车牵引着绿色的车厢,冒着滚滚白烟驰骋大江南北,是几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2月18日8时,乌鲁木齐开往成都西的Z510次旅客列车正点开行,载着到成都旅游的郭斌和妻子等众多旅客踏上旅途。“我们出行喜欢坐火车,坐过普速客车,也坐过临客列车,不仅车票经济实惠,而且环境安全舒适。”郭斌说。据了解,1月10日新的列车运行图实行后,Z510/507次旅客列车全程运行时间变为26小时45分钟,较以往压缩9小时24分钟。
身处新疆,更能体会人们对于出行速度的渴望。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占国土面积的1/6。从新疆去往内地过年,在过去几乎是不可实现的梦想。
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折射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心向首都的热切期盼。1958年,铁路首次修进新疆;1962年12月9日,兰新铁路铺轨至乌鲁木齐,新疆和内地经由铁道线紧密连接在一起。1959年,新疆开行第一趟旅客列车;1969年9月1日,乌鲁木齐至北京西的直达旅客列车开行。如今,乌鲁木齐至北京间已经开行2趟图定直快旅客列车,并不定期开行临客列车,极大方便了当地百姓出行。
2024年春运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首个常态化春运,旅客出行需求十分旺盛。大客流的背后,是铁路装备升级和充足运力的支撑。以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营业里程从建局之初的几百公里增至现在的9000多公里,配属机车1180台、客车3117辆、动车组51组;全年旅客发送量由建局之初的200万人次增至2023年的4400多万人次。
春运70年来,铁路装备不断提质升级,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从绿皮车、和谐号到复兴号,运输装备飞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4.5万公里。如今,新疆铁路出疆列车可直达内地多个省份,疆内1小时、2小时、3小时城市交通圈也已逐渐成形。
“这些年铁路发展变化很大,列车速度也越来越快,第二天早晨就能到成都,从以前的三天四夜变成了‘次日达’。”郭斌笑着说。出行速度的提升,让“流动的中国”更加活力澎湃。
从硬板票到电子客票,购票的方式更加便利
小小的车票,烙印着春运70年的变化。从1954年春运第一年“马粪纸”做成的车票,到1978年的硬板票、1997年的软纸票、2007年的磁介质车票,再到如今的电子客票,车票的变化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变革,也记录着几代人出行的足迹。从记忆中的彻夜排队买票到如今的网络一键购票,购票方式的改变、购票效率的提升,实现旅客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转变,让归心似箭的春运旅途更加从容、美好。
2月19日上午,在乌鲁木齐站候车厅,准备回河南郑州老家过年的旅客徐瑞军拿出手机、打开铁路12306App,确认自己的车厢和座位号。“我早早就在网上买了回家的车票,现在电子票特别方便,不用取纸质票了,只需要刷身份证就可以进站上车。”徐瑞军说。
售票新服务,带来出行新体验。铁路12306在候补购票、在线选铺、互联网订餐等既有服务基础上,新增购票信息预填、起售提醒等功能,进一步改善旅客购票体验。
“为照顾老年人和脱网人群,我们还设置了专门的购票窗口。”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客运部客票管理所销售分析室主任蒋燕介绍,为兼顾所有旅客的购票需求,该局集团公司管内车站设置了务工团体和老年人专门售票窗口,并针对铁路12306新推出的“学生、务工人员预约购票”等新增功能指派专人做好解释服务工作。
“在新疆乘火车和在内地一个样,太方便了!”这是来自北京的旅客高雅琴女士的评价。1月底,高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反向探亲”。一行三人先从北京乘坐高铁列车到西安游玩,再从西安乘坐动卧列车抵达乌鲁木齐,同往年前往北京探亲的亲人团聚。“一路走来,购票都是网上一键完成,进出站刷脸,乘坐火车既高效便捷,又能欣赏沿途的美景,感觉非常好。”高雅琴兴奋地说。
春运70年,中国铁路朝着便民利民的方向不断深耕,电子客票、人脸识别,智能化、高科技的设备运用,使得购票、进站、乘车变得更加便捷。铁路12306客户端让旅客随时随地能够买到火车票,也让“反向春运”成为可能,一票难求有所缓解,铁路提升服务品质让“流动的中国”时空距离大幅缩短。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铁路建设突飞猛进,相继开通多条铁路,一跃从“路网末梢”变为“区域枢纽”,现代化的路网越织越密。千里一日还的速度背后是一日千里的变化,旅客乘坐火车更方便了,时空距离更短了。
从以往“火车很慢,旅途很长”,变迁为现在的乘坐火车进出疆的“一日游”、次日达,日益扩大的铁路网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互通,铁路已经成为春运期间运输进出疆物资、人员的重要通道。普速列车、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飞驰在大漠戈壁,铁路让“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风尘仆仆成为“说走就走”的从容。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温情服务一路相随
“中国拥有无与伦比的高铁网络,非常便捷舒适。”在春节期间的网络上,外国博主乘坐中国高铁、体验中国铁路服务、宣传中国高铁的视频不断刷屏,春运70年的变迁发展也通过视频引发国际关注。
从当初的推着小车吆喝送餐、送水,到现在的“铁路畅行码”全面覆盖,从以前难以下脚的尴尬记忆,到现在静音车厢的无干扰服务,春运70年,设备设施不断升级、乘车环境不断优化,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唯有迫切回家的心情和铁路的为民情怀未曾改变。
2月19日18时58分,组织完一批旅客上车后,乌鲁木齐站客运车间副主任白冬冬来到“丝路明珠”服务台查看情况。“今年春运,车站推出了前置综合便民区、增设快捷托运区等10项春运便民利民措施,目的就是让旅客出行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白冬冬说。
据白冬冬介绍,为方便旅客购票、进出站,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各大客运站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人工售票窗口,并在自助售取票机处增派了客运员协助旅客购票。同时,各站优化进出站流线,确保旅客顺畅出行。铁路全方位服务旅客,让游子回家的旅途更加温馨。
伴随着乌鲁木齐开往富蕴的Y965次列车餐吧车厢内的欢声笑语,来自山东的旅客王军开心地开启了春节滑雪之旅。滑雪专列服务春节入疆滑雪旅客,“铁路+旅游+互联网”旅游新模式,有力促进了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让“冷”资源变为“热”经济。
通过人脸识别闸机自助验票进站,服务机器人自动解答各类乘车疑问,智能售货柜自动提供零食、饮料,大数据、“AI+”的互联网科技应用,大大提升旅客的乘车体验,也缓解了铁路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大数据、智能化、人文化的服务融入了春运“走得好”的各个环节。
服务“软实力”紧跟高铁发展“硬实力”。今年春运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文艺表演在车站和列车上展开,让旅客平添几分暖意。铁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让“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春运目标落地生花。
今年春运,客运车站设置引导标识,不出站即可实现中转换乘,方便旅客联程出行;车站增设了免费充电区,开放普速和动车组列车客室电源设施,在普速旅客列车上配备不少于2台移动充电宝,满足旅客在途应急充电需要;在动车组列车上全覆盖“铁路畅行码”,提供客运服务、旅行资讯、餐饮预订、交通接驳、酒店预订等在途服务和信息查询,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说走就走的旅行,夕发朝至的便捷,冒着“锅气”的佳肴,一张张车票触摸着“流动中国”的时代脉搏,其中也包括站站停靠的公益性“慢火车”,一快一慢之间,凸显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情怀。
远方的家温暖又温馨,铿锵的列车昼夜不停运行。列车承载着旅客的思念,让回家之路不再遥远。
来源:人民铁道网-人民铁道报
作者:关拥军 胡志刚